今年夏天,在北京举行的“藏诸名山网上配资炒股,传之其人—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”上,88岁的文琰森与女儿文正儿一道,身着醒狮传统服饰,向观众讲述松岗七星狮舞的传承故事。
从松岗山门村的一隅祠堂,到北京国家级非遗舞台;从鼓点响起的旧时农村,到融入国际都市节奏的深圳经济特区,文家父女与他们的“狮”缘已绵延八十余载。而这份执着与热爱,也恰恰印证着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文化生命力的深厚与坚韧。
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节点上,回看文琰森和文正儿的传承之路,我们看到的,不仅是一项非遗技艺的传续,更是一个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文化故事。
文琰森与文正儿一同练习七星狮舞动作。
从山门村起步
八岁男孩初遇七星狮
“我八岁前一直在老家,爷爷先教我识字。读了一年书塾,就去文县上小学,后来才搬去无住寺继续学习。”文琰森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。
文琰森,艺名文琰,1938年2月出生于宝安松岗山门村,乃文天祥第26代侄孙。家族重教尚文,但文琰却另有所爱。8岁时,他便常常站在村里的醒狮团边,看哥哥打镲,看狮头翻滚、鼓点铿锵,那股子劲头藏不住地燃烧在心里。
1947年,年仅9岁的文琰正式拜“七星狮”传人焦贤为师。焦贤师傅是旧时岭南著名狮艺教头,擅武术精狮舞,常年在松岗、公明、东莞一带授艺。
焦贤对这个小徒弟极为严苛,第一招便是“吊码”——舞狮人需单腿提起,站地的腿保持屈膝蹲马,稳立不动,讲究的是力量与定力的统一。第一次练,文琰森就撑了三分钟,此后每天不间断练习,不久便可稳定坚持十分钟以上。
除了狮舞本身,鼓乐的节奏、锣镲的配合、武术的基本功,乃至狮头狮尾之间的默契动作,文琰森一一苦练。他明白,舞狮是全身的艺术,不光是气势和动作,更有节奏、配合、呼吸和心法,是传神入骨的传统。
他回忆,彼时的松岗还是一个农田与鱼塘交织的岭南村落,但每逢新年、节庆、开张,狮队必然受邀登门“采青”。舞狮不仅是技艺,更是社区的节庆文化和精神传承。
文琰森家中摆放着一整套狮舞装备。
父女携手传承
从“山门文琰”到非遗课堂
从焦贤门下学成之后,文琰森并未止步。他潜心打磨七星狮舞的传统技艺,并以山门村为基地,一边带徒授艺,一边恢复村里的传统节庆和表演。
2006年,68岁的文琰森正式成立“山门文琰醒狮培训社”,专授七星狮舞。这一年,深圳已从一个农业边陲小镇发展为现代化都市,在松岗这块土地上,鼓声再一次响起,带着传统的魂、岭南的韵,也带着文琰森多年的心血。
培训社很快吸引了来自广东、香港及内地多个省份的青年弟子,最初是出于兴趣,后来是为传承。十余年间,培训社共培养出3000多名学生,虽不是每一人都走向职业,但他们将七星狮文化传播至全国各地,成为民间技艺活跃的重要力量。
在这些弟子中,自然也包括文琰森的女儿文正儿。
“狮舞这门技艺,一直讲究‘德艺双修’。”文正儿从小耳濡目染,最初只是帮忙敲锣打鼓,后来主动接过师父(父亲)的鼓槌与狮头。她并非天赋异禀,却极有耐性,一点一点从基础练起。
而在文琰森的眼中,传承不是靠血缘,而靠毅力与品格。他挑徒弟从不唯技巧,最看重的是耐性、韧劲与责任心——“舞狮是一辈子的功夫,吃不了苦,不能守规矩,就守不住这门手艺。”
除了选徒严格,传承中的创新意识也始终贯穿其中。文正儿介绍,如今“山门文琰”狮队在表演中融入“四级减数法”,在舞狮节奏之间穿插现场书法创作,“舞文结合”成为七星狮的新特色。这种基于传统又有所突破的改良,让观众眼前一亮,也令年轻人更容易接受。
2012年,她协助父亲策划“非遗进校园”项目,把醒狮表演与教学带入松岗中小学,让更多孩子亲手触摸传统、亲耳听见鼓声。
这一代的传承,开始有了更开阔的舞台,也有了与时代共振的形式。
文正儿表演松岗七星狮舞。
登上更大舞台
狮魂融入深圳文化血脉
2006年,宝安区文化馆副馆长李钟鸿在寻找深圳本地有根源、有历史的非遗项目时,无意间在沙井一开业饭店外,听见一阵熟悉又洪亮的狮鼓声。他循声而至,看见一位年长者正带领狮队演出。那人,正是文琰森。
此后,李钟鸿三次登门拜访文家,在山门村老屋中,听文琰森讲述七星狮的源流、套路、鼓法、古谱。起初,文琰森对“非遗”这个新名词并不熟悉,但他听说这能把传统技艺“记录下来”,觉得十分重要。
也正是这份伯乐与千里马的机缘,2012年,文琰森正式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“狮舞(松岗七星狮舞)”的代表性传承人。
十余年来,他带领弟子们走进社区、校园、香港交流展演现场,也多次代表深圳参加市级、国家级文化展示活动。今年,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纪录工作成果展上,88岁的他站在舞台中央,虽不再亲舞狮头,但气场犹在、精神饱满。他亲手整理的技艺谱与鼓法图,也成为展览的重点内容之一。
而文正儿,已然成长为七星狮舞第三代传承人,肩负起“山门文琰”之后的传承重担。她将父亲的老谱、老器物带去展览现场,也把深圳松岗的故事讲给四方来宾听。
松岗校园开展七星狮舞教学。
“我们就是深圳人,狮舞是与这座城市一同成长和发展的。”文正儿这样形容舞狮文化与城市关系的变化。早年村落里的青砖房早已不在,但新一代的孩子依然在现代社区中练狮、打鼓,醒狮依旧是这个城市的文化脉搏之一。
从松岗山门村的一方狮台,到国家级非遗殿堂;从父亲手中的鼓槌,到女儿肩上的责任;从岭南乡村的节庆之乐,到现代城市的文化自信,七星狮舞一路走来,已不仅是一项传统表演艺术,而是深圳这座城市文化血脉的缩影。
45年特区光阴,文家父女与狮共舞,不负乡情,不忘技艺。他们用鼓声、步法与汗水,将一门老艺术,延续至今,也舞进了新时代的文化长河中。
网上配资炒股
智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