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赵心放办理股票配资
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,与同时代著名诗人李白和王维关系都不错。笔者查阅有关诗集和文献,李白一生有直接提及孟浩然的诗,但难以找到孟浩然直接写给李白的诗,而孟浩然和王维呢,有诗歌往来。是孟浩然区别对待两人吗?这话题很有趣,值得聊一聊。
(一)李白给孟浩然写过三首诗
孟浩然是李白心中的理想人物之一,李白写给他的诗虽然不多,仅有三首,但首首是满格的褒意。
最著名的是妇孺皆知的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“故人西辞黄鹤楼......”笔者试释诗意:老朋友孟浩然在春景美好的三月告别武汉黄鹤楼,出发到扬州。李白伫立在长江边,目送载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,直到消失在江水和碧空连成一线的天际尽头,还久久舍不得离开。诗中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。
第二首是《赠孟浩然》“吾爱孟夫子,风流天下闻......”笔者试释诗意: 夫子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语,一般用于对成年男子的尊称,常用于称呼老师或学者。李白称孟浩然为“孟夫子”,表达了对他的敬爱之情。诗中称赞孟浩然风流倜傥,名声传遍天下,年轻时放弃仕途(红颜弃轩冕),年老时隐居山林(白首卧松云)。孟浩然心仪的是醉酒赏月,倾情于树木花草,不求入仕侍候君王。李白将他比作高山,表达了对他的仰慕之情。
第三首是《春日归山寄孟浩然》“ 朱绂遗尘境,青山谒梵筵......”笔者试着释意:这首诗是李白在春日归山时寄给孟浩然的。诗中描绘了山中的美景和禅意,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。李白自谦地说自己不如伯牙的琴声那样动听,但仍希望孟浩然能理解他的心意。
三首诗作不仅展现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,也反映了唐代诗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情感纽带。
(二)孟浩然和王维有诗歌往来
笔者查遍了所掌握的有关史料,硬是没查到一首孟浩然写给李白的诗。看来李白是“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”。但奇怪的是,孟浩然和同时代的王维却有诗歌来往,虽然一来一往仅有两首。
《留别王侍御维》(一作《留别王维》),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在长安失意后创作的赠别王维之作。
诗人开篇就感慨自己在这寂寞的长安究竟在等待什么呢?每天都是一无所获,独自落寞地归来。“寂寂”既写出了诗人门庭冷落的景象,也体现出他内心的孤独寂寞;“朝朝”则强调了这种日子的重复性,突出了诗人的失落与无奈。自己想要去寻找一块理想之地,去过归隐的生活,但又舍不得与老朋友王维分别,诗句中的一个“欲”字和一个“惜”字,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归隐与惜别之间的矛盾心理,也深刻地反映出他与王维之间深厚的友情。感叹那些身居要职的当权者,有谁肯来提携自己呢?在这世上,真正能理解自己、赏识自己才能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。一个“谁”字,反诘有力,道尽了诗人的辛酸与无奈;一个“稀”字,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。既然知音难觅,仕途无望,那自己就应该回到故乡,守着那份寂寞,关闭故园的门扉,过起隐居的生活。“只应”二字,表明在诗人看来,归隐是他此时唯一的选择,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。
这首诗语言浅显直率,自然流畅,抒发了诗人无人引荐、缺少知音的失意哀怨情怀,既有对朝廷埋没人才的怨愤,又有对知心朋友的留恋,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。
孟浩然于开元二十八年(740年)因背疾复发去世。开元二十九年(741年),时值王维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前往南方主持选拔官员,途经襄阳时,得知孟浩然去世消息,于是写下《哭孟浩然》一诗表达对好友的哀悼之情。
这首诗语言简洁,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通过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,将诗人对故人的哀悼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。诗中既有对孟浩然的怀念,也有对生命无常的感慨,情感真挚动人。
(三)一生都在徘徊的孟浩然
孟浩然幼时的家庭条件不错,从小也很聪明能干,在读书的同时,还学习过剑术,比一般文人多了一分英气。20岁的时候迷恋家乡的山水风光,与好友张子容一同到鹿门山隐居。张子容赴京参考后,孟浩然也心动了,下山去寻找建功立业之路,那时已年近不惑。
可叹的是,他第一次参加考试就名落孙山,心高气傲的他十分沮丧,但幸运的是他进了王维的朋友圈。王维利用自己在京城文人中的影响力帮他打开名气,还带着他参加一系列文人聚会。孟浩然的田园诗写得颇有水平,成了山水田园诗派的一个代表人物。
可能是京城的消费水平太高,也可能是他太想念家乡的父老和山水,他最终回到家乡边写诗歌边耕田砍柴。孟浩然的性格随意洒脱,不喜拘束,很多人都喜欢和他交往,李白、杜甫、王维、王之涣、王昌龄等人都是他的诗友,他一天到处玩耍、喝酒,蹭饭,过着神仙般的潇洒生活。他的诗《过故人庄》最能表现他的这种心情。
但如此躺平过日子,终归不是长久之计,至少经济捉襟见肘吧?他又跑到京城去求官,献上自己写的诗给宰相张九龄,老张当时没买他的账,他就到襄阳归隐去了。时任襄阳刺史韩朝宗,很喜欢他的诗,有意着力推荐他,提前相约他去参加自己的活动,以便为他拓展门路。某天韩朝宗请他去时,他正巧和远道而来的几个朋友喝酒,就顾不得前去赴韩朝宗之约了。直白地说,就是错过了一次机会。张九龄后来请他去当幕僚,没做多久,他感到不自在辞了职。王昌龄来看他。他用好吃的鳊头鱼招待客人。王昌龄担心他大病初愈,鱼是发物,吃了有问题。他说人生得意须尽欢,结果吃后背疾复发,52岁就与世长辞。
文末补语:不能按照常理来推测孟浩然的所作所为。他和李白肯定是好朋友,要说他没给李白写诗,只能说随意洒脱的他,与李白的交往太随意洒脱了吧?!
智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